渼陂古村,又被稱為"廬陵文化第一村"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區(qū)文陂鄉(xiāng),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雖不及江西其它古村落那么有名氣,但渼陂古村中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古代和近現(xiàn)代文化印跡,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令人嘆為觀止,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
渼陂古村,它的地名就叫渼陂。在這個古村里有一條小河叫渼水,而陂就是河岸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渼水岸邊的一個洲頭。據(jù)傳,明朝初年,村里人開始改造開發(fā)渼水,在村前山坡下筑壩,抬高水位,把活水引進村,源頭活水,清水洗塵,聚氣聚財。低洼處形成形狀不一的池塘,渼陂大小水塘有二十八口,對應上天二十八星宿。如今,池塘邊種植了蘆葦和垂柳,有歡快的鴨子在水中自由地游弋,有村婦在池塘邊洗衣洗菜,村因塘而添韻,塘因村而添逸。有一種"人人塘邊忙浣洗,家家門前流清泉"的純樸淡然的鄉(xiāng)村生活意境,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環(huán)境氛圍。
渼陂古村占地一平方公里,這里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藝術備受世人矚目。全村現(xiàn)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棟,其中祠堂7座,書院5座,牌坊3座。村莊布局錯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村內28口水塘環(huán)繞,取二十八星宿之意。所有古建筑的門楣、藻井、窗欞、門柱、影壁、山墻,或為書畫,或為雕刻,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反映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和不同主人的理想情趣。其中總祠永慕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翹角飛檐,鏤花斗拱,紅石檐柱,石柱四面皆鏤刻著嵌有"永慕"二字的20余副長聯(lián),可以看作楹聯(lián)、書法、石刻、建筑藝術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博物館。這些規(guī)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鱗次櫛比,無不隱含了廬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廬陵文化的熠熠風采,更記錄著這塊紅土地的滄桑歲月。
來到渼陂,不去看看渼陂的古街是會讓你遺憾的。這條近千年的古街呈S型,古街長約900米,兩旁的居民大都為磚瓦房、木板門,現(xiàn)在還有100多戶人家在這里生息繁衍。據(jù)說鼎盛時期這里擁有店鋪200多家,經(jīng)營品種多樣,從糧食、棉花、布匹、食鹽、陶瓷發(fā)展到洋布、洋沙、洋油、洋藥,同時還開設了當鋪、錢莊,可見當年的繁華絕非一般。經(jīng)歷歲月的洗禮,古街由昔日的繁華逐漸衰敗,古街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經(jīng)過千年的輪回,歷經(jīng)滄桑的古街仍然堅強地佇立在富水河畔,似乎還在回憶著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個人數(shù)不多也不大的小村落,一條長度不過百米的古街坊,一個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出現(xiàn)了4名共和國名將梁興初、梁必業(yè)、梁仁芥將軍,革命烈士梁一清。同時,渼陂村還是擁有彪炳千秋紅色歷史的紅土地。1930年2月6日至2月9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這召開了二七會議,頒布了土地法,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燎原全國。二七會議、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四軍軍部舊址和毛澤東舊居等紅色舊居舊址群成為井岡山干部學院的現(xiàn)場教學點和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給這些贛式民居里的古老建筑注入了全新的內涵。